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

对话他山科技CEO马扬:机器人的视觉与听觉能力已和人类相似,触觉将在两到三年内达到人类水平

划重点1.缺失触觉能力的机器人就像”戴着厚手套干活”,操作能力严重不足。触觉感知是实现精细操作和任务泛化的关键技术。

对话他山科技CEO马扬:机器人的视觉与听觉能力已和人类相似,触觉将在两到三年内达到人类水平

划重点

1.缺失触觉能力的机器人就像”戴着厚手套干活”,操作能力严重不足。触觉感知是实现精细操作和任务泛化的关键技术。

2.让机器人达到人类触觉水平还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。

3.未来3至5年是机器人产业的高速发展期,至少将达到数千亿级别以上的市场规模。

4.消费者不买单机器人并非完全因为价格,若能突破技术卡点达到一定能力,会有人买单。

出品|搜狐科技

作者|郑松毅

编辑|杨锦

在哲人亚里士多德看来,人类的五感(视听触味嗅)是一切知识的根基,人通过五感才观察到世界的本质,精神才能与物质世界进行交流。

当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,推动着机器人视觉和听觉能力已相对成熟,触觉感知的缺失始终是其迈向“类人化”的关键瓶颈。

究竟如何让机器人具备人类般的触觉感知——拿起鸡蛋时能够精准控制力度;拿起装满水的杯子时,可以依据重量与触感微妙调整手指位置;甚至能完成诸如组装精密电子元件、剥壳小龙虾这类精细操作?

在近日开幕的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期间,搜狐科技对话到他山科技CEO、联合创始人马扬,详细聊了聊这家企业的触觉创新技术,以及如何看待机器人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。

展开全文

2004年,马扬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,进入到国内知名车企工作。按部就班的职业轨迹,在马扬接触到一项名为ECT(电容层析成像)的技术时发生改变,也为后续触觉研发埋下伏笔。

时间来到2017年,波士顿动力、优必选等海内外公司激起机器人浪潮。马扬认为,机器人若想真正走进商场、工厂等实用场景,指尖的触觉闭环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。

当时市面上能做出放进指尖的触觉感知芯片的企业寥寥无几,马扬与合伙人在此机会下共同创办了北京他山科技有限公司,专注于人工智能触觉传感领域。至今已获得来自软银、国新的知名机构的四轮融资。

在马扬看来,缺失触觉能力的机器人就像”戴着厚手套干活”,操作能力严重不足。触觉感知是实现精细操作和任务泛化的关键技术。让机器人的触觉达到人类水平还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。

他认为,未来3至5年是机器人产业的高速发展期,至少将达到数千亿级别以上的市场规模。当前机器人发展的核心卡点在于训练数据不足,造成能力还不及预期。假若突破此卡点,机器人也会有人愿意买单。

以下为对话精编:

媒体:为什么他山科技会想到做“触觉传感”这一细分赛道?

马扬:大家都知道人类有五感(视听触味嗅)。近年来,在视觉学习和语音交互的训练下,机器人学会了“看”和“听”,但想要真正达到智能程度会干活,实现“触觉”是关键一步。嗅觉和味觉也有人在研究,但相对优先级还没那么高。

媒体:“关键一步”从何说起?“触觉”能给机器人带来怎样的体验提升?

马扬:仅依靠视觉的机器学习就像”戴着厚手套干活”,操作能力严重不足。而触觉感知是实现精细操作和任务泛化的关键技术。

对于人来说,很多时候其实是“干活不过脑子”的。也就是说,行为的决策和执行有时并不需要依赖大脑,而是靠手上少量的神经元就能直接作用。比如摸到很尖锐或很烫的东西,手会下意识躲开。手举一杯水走动时,手会自动根据晃动程度调整握杯姿势和力度。

触觉传感技术可以帮助机器人的手部建立私有网络,让灵巧手在前端可以自己思考、自己决策,最后执行,模仿人类行为。

媒体:有什么实际应用场景吗?

马扬:工厂产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现在可以看到已经有了非常多的自动化设备,但还有两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:柔性和泛化。

一个典型案例是汽车生产线,可能自动化设备能解决90%的既定任务,但如果要它去把产品的塑料包装套取掉就做不到了。因为每次动作都是不一样的,这就牵扯到了柔性操作,需要触觉传感支持。

媒体:机器人的触觉什么时候能达到人类水平?

马扬:现在机器人的听觉和视觉基本已经和人类相似了,触觉大概两到三年。

媒体:触觉的一大应用是灵巧手。从今年机器人展会的现场演示看,灵巧手的操作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,您认为当前技术卡点在哪?

马扬:核心还是要做更多训练,到真实场景中去学习,采集更多数据。

机器人发展和汽车有诸多相似处,但机器人的数据采集工作更难。因为到现在并没有把大量机器人卖出去,这就是现在的核心卡点。谁能先获得足够多的数据去做机器人训练,谁就先有机会把机器人变得可用性强。

在这种挑战下,利用仿真数据和真实数据结合训练的方式,就变成了现在大家聚焦的研发方向。

媒体:您觉得要让机器人脱离“遥操”,变得真正聪明,技术方面还面临什么挑战?

马扬:对于人来讲,人的大脑和小脑背后有非常好的一个融合模型。但机器人不同,如何将视觉和触觉放在一起去学习和感知,是业内正在关注和探索的,这里面存在一个技术问题。

过去一两年行业内提到最多的是VLA模型,后面说要把触觉的数据加进来,变成VLTA。但后来发现数据量太大,对模型运行有挑战。而且触觉要求更严苛,因为视觉和语言能给机器人反应的时间,但到触觉不能说拿一杯水要等个两三秒,很可能杯子已经掉下摔碎了。

我们反思发现,人其实可以同时执行视觉和触觉,比如和人说话的时候不耽误拿水。于是现在决定把触觉小模型分开来做,比如在手端单独建立一个小模型,让它有思考能力。整体来看,技术还在不断迭代过程中,至于最终是否能形成一个大的VLTA模型,尚未可知。

媒体:很多人还是会质疑机器人的商用化价值,觉得噱头成分较多,您怎么看?

马扬:机器人商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但从整体来看是比较乐观的,我们今年拿到的订单大约是去年的十几倍。

无论是家庭场景还是工业场景,未来机器人市场规模一定是非常大的,至少是数千亿级别以上。未来3至5年是一个快速发展阶段,这是一个行业内的共识。

媒体:今年看消费级机器人越来越多,但买单的用户寥寥无几,还是受限于高昂的价格么?

马扬:大家通常认为价格是卡点,其实不是。如果它(机器人)能到家里去做你的管家,能帮你解决复杂任务,有没有人买单?绝对有。

媒体:您怎么看待“机器人可能会取代人类”的说法?

马扬:我还是乐观的,机器人的核心作用是帮助人类完成不愿意做,或者嫌麻烦的工作。人类社会的发展核心是靠想象力和演绎能力来推动的,这两个方面我觉得机器人永远超越不了人类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m.swlnl.cn/25507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