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

骚扰电话,一场无尽的地下战争

编辑|杨旭然文|巨潮 老鱼儿编辑|杨旭然“谢谢,不需要”“暂时不考虑”“你不要再打来了”……不论用客气或者不客气的语气回答实际上都毫无意义,甚至可能会因为接听电话而确认了号码有效,之后的电话越来越多。


编辑|杨旭然

文|巨潮 老鱼儿

编辑|杨旭然

“谢谢,不需要”“暂时不考虑”“你不要再打来了”……不论用客气或者不客气的语气回答实际上都毫无意义,甚至可能会因为接听电话而确认了号码有效,之后的电话越来越多。

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,自2019年9月底,“来电免打扰”服务在全国正式上线,以及2024年6月底,“短信免打扰”服务在全国正式上线以来,截至2025年6月底,“来电来信免打扰”服务用户已达10.8亿,累计为用户提供防护1047亿次。

成绩单固然光鲜,可硬币的另一面,是营销电话更为恐怖的拨打次数,以及绝大多数人完全无法被改变的生活现实。

甚至,在东南亚、中东、非洲各国针对中国人的各种电诈套路,其“业务”的起点,都是这些数以亿计的营销电话——看似不起眼的骚扰电话,对于人们的伤害没有下限,也没有上限。

技术的进步与骚扰的升级如同一对孪生兄弟,在通信领域上演着你追我赶的戏码。而最终的受害者必然不会是各种各样的通讯公司,永远只能是每个普通人。

骚扰电话,一场无尽的地下战争

01、进化

骚扰电话的历史,几乎与电话的普及史完全同步。

在电话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营销者们都会拿着厚厚的电话黄页,挨个拨打潜在客户的号码。

骚扰电话,一场无尽的地下战争

展开全文

那时人们对此并不会感觉十分冒犯。一方面当时营销电话的数量毕竟较少;第二,在信息较为闭塞的时期,电话营销也给了人们带来了接触新产品和新信息的机会。那时的营销电话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功能性。

随着网络的发展,以及人们信息获取渠道日益丰富,电话的营销功能逐渐减弱,冒犯性日益凸显。当人们不再需要这种信息传递方式,“营销电话”就开始退化为“骚扰电话”,甚至是诈骗电话。

纵观其历史演进,骚扰电话的升级正是源自技术赋能。

随着VoIP(网络电话)技术在21世纪初的普及,骚扰电话进入了“技术驱动”新阶段。骚扰者开始使用“群呼系统”,由一台电脑自动同时拨打数百个号码,骚扰效率呈指数级增长。这一时期,“95”“96”“400”等号段电话泛滥成灾,成为骚扰电话的主要来源。

近几年,骚扰电话已全面进入“智能时代”,其技术手段和精准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今年央视财经315晚会上曝光的视频显示,如今的外呼公司打着“高效触达用户”“精准拓客”等旗号招揽生意。

AI智能机器人已经进入到应用阶段,可以通过真人录音合成语音,预设200余种触发关键词。一旦通话方说了相关语句,机器人就会根据关键词转到对应回复内容。几个回合下来,电脑系统就能根据对方的回答内容,一步步判断其是否属于意向客户。

令人担忧的是,科技升级还能帮助骚扰者与相关监管斗智斗勇。

2022年央视财经315晚会上,美股上市公司容联云旗下产品“容联七陌”被曝光。其不仅可以向电销公司提供外呼系统和线路,还能靠技术手段应对监管和用户投诉。容联七陌能为拨打骚扰公司提供一个号码池,每次拨打骚扰电话,用户手机上会显示不同号码,这一技术可以用来规避用户投诉和通信部门监管。

到2025年央视3·15晚会上,骚扰电话背后的乱象被再次被曝光。如今电销公司在使用虚拟运营商的“小号”做电销时,已经可以使用特殊软件,隐藏真实号码和真实地址,而且会根据被叫号码属地自动伪装成当地的号码,以此骗取被呼叫手机用户的信任,接听电话。

可以看出,从黄页时代到AI时代,骚扰电话完成了从“手工劳动”到“工业革命”的跨越。

02、廉价

很多人都能意识到,电话推销的成功率其实相当低。

2024年,艾媒智库联合草莓派网民行为调查与计算分析系统,开展了主题为“中国手机用户骚扰电话情况调查”的全国随机抽样调查。调查结果显示,面对陌生的电话,仅有30.7%的手机用户有可能接听并询问对方是否为熟人。

骚扰电话,一场无尽的地下战争

虽然看起来这个比例可能不小,但是接听电话之后的推销成功率就要低得多了。综合一些网络上的讨论来看,电话推销最高也只能有1.5%左右的商业转化率。

成功的概率如此之低,很多公司仍然愿意在这方面进行布局,甚至花大钱去购买技术型产品,原因就在于随着科技能力的不断提升,骚扰电话一直“降本增效”。单次向外呼叫的成本已经被打的足够低了,这成为其屡禁不止最根本的原因。

骚扰电话在拨打效率上的绝对提升,甚至成为了这个行业能够延续至今的关键。

黄页时代,人工拨打电话耗时耗力,效率低下,一天能有百十多个客户沟通量,已经算是不错的水平。而到了智能骚扰的时代,这一过程被大幅优化。以容联七陌2016年上线的“云电销”系统为例,它可以批量导入号码,并且有“自动外呼”模式。系统可以先替代人工拨号,检测到有人接听后再把通话转给空闲座席,省去了手动按键时间。

早在2017年,容联七陌就已经发布了“AIcall”智能外呼,演进到用语音机器人先筛客,再转人工,进一步减少了人力的使用。

骚扰电话,一场无尽的地下战争

今年央视315晚会上曝光的上海智优擎、销氪、飞鸽传书等公司,利用真人录音合成AI语音,每天可自动拨打10万通营销电话。

拨打效率提升上去之后,电话营销的总成本反而低了下来。

根据央视315晚会的报道,一台外呼智能机器人一年的使用成本在一万元左右,平均每天可以拨打上千个电销电话,工作效率远超人工客服。

如此低廉的成本,意味着哪怕成千上万通电话只能换来一位客户,也足以覆盖全部成本且有足够盈余。这种转化水平对于部分高客单价行业如装修、贷款、医美等已经足够诱人。

这个行业正在从“人力密集型”转向“技术密集型”,极低的成本与相对可观的收益之间存在足够大的利润空间,这成为了骚扰电话生生不息的最大倚仗。

防线

面对肆虐的骚扰电话,相关的防线也在不断地筑建。

今年10月份,“为什么贷款骚扰电话变少了”话题冲上热搜。据了解,贷款骚扰电话降温的核心原因,是10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助贷新规正式落地。其中要求商业银行仅与白名单机构合作,从源头最大限度地限制了贷款类电销变成骚扰电话的可能。

此外,根据艾媒咨询的调研,保险推销是骚扰电话细分中的第一大类。但《金融时报》7月份报道,今年以来,已有7家保险公司的12家保险电话销售中心或电话销售中心分部被撤销,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。

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官网信息统计,近五年(2020年—2025年)退出的保险公司电销中心达60多家。

骚扰电话,一场无尽的地下战争

业内人士分析,由于对手机号码的标记和骚扰拦截等功能的普遍应用,保险电话的客户接通率已经大大缩水,这是造成保险电销业务不断缩水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这些改善情况看起来让人欣慰,但大多时候我们的防线还是些苍无力。

从一些法院过往的判例来看,商家企业的违法成本不高,仍是行业存在的核心痼疾:

2025年,上海的胡先生因不堪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持续电话骚扰,将其告上法庭。最终他获得了银行代理人的当庭道歉和5000元精神损害抚慰金;

2021年,北京东城法院判决一起信息科技公司侵害生活安宁权案件,最终赔偿金额为500元;

2017年,遂宁市某装修公司通过非法途径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并频繁骚扰,最终被工商部门责令改正并罚款8000元。

显然这些数量有限的处罚力度轻薄,根本无法形成有效震慑,“违法收益>处罚成本”的畸形生态,正是骚扰电话屡禁不止的核心原因。

因此,增加骚扰者的违法成本,才是解决骚扰电话横行问题的最大解药。

2003年,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(FTC)和联邦通信委员会(FCC)合作创建了“全国谢绝来电登记处”(Do Not Call),人们可以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在该处进行登记,以获得不被营销电话骚扰的权利。一旦企业违规向已注册的号码拨打营销电话,则会根据拨打次数被处以巨额罚款。

骚扰电话,一场无尽的地下战争

容联云通讯股价表现(自上市至今)

容联云当初也是因为被容联七陌事件股价大跌,选择对业务结构进行大调整。短期内迅速切割违规业务以求生存,中长期则全力向高价值、高合规性的AI解决方案转型。

写在最后

除了顶层设计和企业治理维度之外,普通大众面对骚扰电话也可以做出一些微观的努力。

上文对招商银行的骚扰电话进行起诉的胡先生,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

他坦言,起诉的初衷是“增加银行拨打此类电话的成本”,并希望“让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拒绝电话骚扰的起点”,“哪怕100个人中有1个人‘较真’,坚持的人多了,规则或许就会因我们而变。”

这种个体的“较真”精神,也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规则完善的重要力量。

骚扰电话彻底消失的一天,也许永远都不会来,但通过持续努力,我们可以获得一个越来越清静的通讯环境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m.swlnl.cn/37727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