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么交出领土,要么付出代价,特朗普没想到,对阿富汗说的一句话,成功让中俄印巴伊五国抱团
一记误判:巴格拉姆基地背后的战略幻觉
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距离喀布尔仅50公里,冷战时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。美军曾在此驻扎20年,投入万亿美元,最终却以夜半撤军、丢弃装备的狼狈方式离场。特朗普重提“夺回”基地时,刻意强调其“距中国核设施仅一小时航程”,试图将阿富汗问题包装成对华战略棋子。但这种赤裸裸的军事讹诈,暴露了美国两个致命误判:

一是低估了地区国家对主权问题的敏感度。阿富汗塔利班虽未获国际普遍承认,但“不让一寸领土”的回应掷地有声。国防部长叶尔孤白放话“不介意再打20年”,绝非虚张声势——经历过反苏、反美两场战争的老兵清楚,阿富汗的群山与村落早已成为“帝国坟场”的天然工事。
二是错判了中俄等国的反应速度。特朗普发言后不到两周,中俄巴伊四国便在联合国平台发表联合声明,矛头直指“对阿富汗当前局面负责任的国家”(即美国),要求其解除制裁、归还资产。随后“莫斯科模式”会议将阵营扩大至印度和中亚国家,用多边外交将美国的单边威胁逼入墙角。
五国抱团:地缘利益如何压过历史恩怨?
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交火多年,中印边境摩擦频发,伊朗与阿拉伯世界关系微妙——但这些国家此次却能快速协调立场,背后是冷峻的现实主义算计。
中国的关切直指西部边境稳定。阿富汗若被重新植入美军基地,“一带一路”中巴经济廊道的安全将直面威胁。中方牵头多边声明的动作,看似低调,实则是以规则博弈反制军事冒险。
俄罗斯的焦虑源于中亚后院。美军若重返阿富汗,高加索与伏尔加河地区的恐怖主义渗透风险将骤增。拉夫罗夫那句“域外势力存在可能导致地区冲突”,分明是划出红线。
印度的转向最值得玩味。这个长期与美国暧昧、甚至曾资助阿富汗前政府反塔利班的国家,此次却与中巴站到同一阵营。莫迪政府的考量有三层:防止美国强化存在间接提升巴基斯坦影响力、遏制阿富汗极端势力向克什米尔外溢、通过支持“阿人治阿”争夺地区话语权。印度似乎终于明白,在阿富汗问题上,地缘稳定比阵营对抗更重要。
巴基斯坦和伊朗作为邻国,更是直接承受战争外溢的受害者。巴方需要稳定的阿富汗阻断恐怖分子流动,伊方则绝不容许美军再度陈兵东境。

技术层面:为什么美国“回不去”阿富汗?
从军事角度分析,特朗普的威胁更像一场政治幻术。
后勤层面,美军在阿富汗的维持成本堪称无底洞。20年战争期间,仅巴格拉姆基地的供电系统就耗资数亿美元,更不必提每年运输物资的“空中走廊”需要上千架次运输机。如今美军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和东欧,五角大楼绝无可能为一场象征性行动分散兵力。
地形层面,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脉与游击传统仍是现代化装备的克星。苏军当年折戟的峡谷、美军遭袭的山区公路,至今仍是塔利班的天然屏障。即便美军强行占领巴格拉姆基地,如何保障长达500公里的补给线不受袭击?答案恐怕写在过去20年阵亡的2400名美军士兵名单上。
政治层面,北约盟友已明确拒绝“二次入阿”。德国、英国等国内反战情绪高涨,拜登政府此前撤军时的混乱场面更让欧洲心有余悸。没有盟友支持的单边行动,注定是战略自杀。
大国博弈:一场关于“规则”的暗战
美国试图用强权逻辑改写战后秩序,却触发了一场关于国际规则的定义权争夺。
中俄等国在“莫斯科模式”中反复强调“尊重阿富汗主权、独立和领土完整”,看似外交辞令,实则将美国置于道义洼地。联合国宪章明确禁止侵犯他国主权,而美国以“反恐”为名长期驻军阿富汗的旧账尚未清算,如今又威胁“重返”,无疑给中俄提供了重塑话语权的机会。
更微妙的是塔利班的角色转变。这个曾被国际社会孤立的组织,如今以“主权捍卫者”身份参与多边会议,甚至获得地区大国背书。美国越是施压,越将塔利班推向中俄阵营——这种结果恐怕与特朗普“制衡中俄”的初衷南辕北辙。

未来走向:多米诺骨牌会倒向何方?
短期看,美国军事重返阿富汗的概率极低。但特朗普的言论已点燃连锁反应:
一方面,地区安全合作可能深化。中俄与伊朗、巴基斯坦的联合反恐演练、情报共享机制或加速推进。阿富汗问题正从“反美”黏合剂蜕变为区域安全治理的试验场。
另一方面,美国霸权信誉再遭侵蚀。从喀布尔撤军时的混乱到此次威胁遭集体反制,美国在处理阿富汗问题上的反复与失能,让盟友怀疑其战略定力,让对手看清其外强中干。“帝国坟场”的诅咒,这次瞄准的是华盛顿的国际号召力。
特朗普一句威胁,让亚洲五国放下恩怨握手。这种“团结”未必长久,却足够说明:当霸权逻辑碰上多极化浪潮,枪炮未必总是答案,而棋盘上的玩家,早已不止一个。
